“大圈仔”:70年代在香港到处踢馆,称霸一时,后来去了哪里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6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
【香港往事:大圈仔的江湖传说】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,霓虹灯下暗流涌动。这座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城市,正经历着一段特殊的动荡岁月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帮派分子横行,对于许多热血沸腾的香港青年来说,成为帮派大佬就是他们心中最向往的成功人生。

这段特殊历史催生了许多经典影视作品。当《英雄本色》《古惑仔》等影片传入内地,小马哥的风衣墨镜、陈浩南的兄弟情义,瞬间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热血。而在这些虚构角色之外,香港江湖中真实存在过一个更令人闻风丧胆的群体——大圈仔。

展开剩余84%

这些来自内地的亡命之徒,行事作风与本地帮派截然不同。他们不守江湖规矩,出手狠辣果决,就像一群闯入文明社会的野蛮人。以《省港旗兵》为代表的影视作品,记录下了这群特殊时代产物的传奇故事。如今时过境迁,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圈仔究竟从何而来?又为何突然销声匿迹?

【偷渡者的香港梦】

时间回溯到六十年代末,大陆正值特殊历史时期。在广东沿海,不少年轻人厌倦了无休止的政治运动,他们渴望冲破束缚,去见识外面的世界。这些在红色教育下成长的青年,最不缺乏的就是行动力。

夜幕降临,深圳湾的海水拍打着岸边。一群年轻人正悄悄将轮胎绑在身上,他们要在涨潮时横渡这片海域。咸涩的海水灌进口鼻,冰冷刺骨,但对自由的渴望支撑着他们奋力向前。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香港的高楼上,这些偷渡客终于踏上了这片梦想中的土地。

香港人戏称他们为大圈仔——或许是因为偷渡时套着的轮胎,又或许是对这些大陆仔的轻蔑。这个带着歧视的称呼,将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标签。

【从底层马仔到江湖噩梦】

初到香港的大圈仔们,被眼前的繁华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,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,街头行人时髦的穿着......这一切都让他们自惭形秽。更残酷的是现实:没有合法身份,他们只能做最脏最累的活,收入却少得可怜。

一些不甘屈服的大圈仔开始投靠本地帮派。但即便在黑社会里,他们依然是最底层的存在。口音、打扮、行事风格,处处都透着大陆仔的气息,永远被香港本地混混瞧不起。

转机出现在一次街头冲突。七八个大圈仔向商铺收取保护费时,引来了数十名本地帮派成员的围攻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些大陆仔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。他们背靠背组成防御阵型,在击退第一波进攻后突然反扑,将对手打得落花流水。

原来,这些经历过特殊年代的内地青年,不少人都接受过军事训练。对他们来说,帮派火并的场面,远比不上在内地见识过的大场面。很快,大圈仔们开始有组织地训练新成员,甚至搞来了军用武器。

【江湖洗牌与末日狂欢】

随着实力壮大,大圈仔们开始挑战香港帮派的传统利益。当时遍地开花的麻将馆是块肥肉,各帮派经过多年厮杀才达成平衡。但大圈仔们可不管什么江湖规矩,他们带着自动武器横扫各大赌档,打得本地帮派节节败退。

最疯狂时,大圈仔们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银行,与警方当街交火。香港街头时常能听到密集的枪声,警车呼啸而过。那些被金钱腐蚀的警察,面对这群亡命之徒时往往选择退避三舍。

【帝国的反击与帮派末日】

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终于触动了港英政府的神经。1974年,廉政公署成立,一场史无前例的扫黑风暴席卷香江。在绝对的国家机器面前,再凶悍的黑帮也不堪一击。

本地帮派因经营着合法产业得以喘息,而没有根基的大圈仔们成了重点打击对象。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迫逃离香港,流落东南亚。有趣的是,这些过江龙在温哥华唐人街再次掀起腥风血雨,将盘踞多年的越南帮打得溃不成军。

【历史的尘埃】

如今回望这段历史,大圈仔现象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。正如潮起潮落,他们的兴衰也印证着一个道理:任何挑战社会秩序的势力,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。今天的中国,法治建设日益完善,那些刀光剑影的江湖传说,终究只能存在于老电影和人们的茶余饭后了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
Powered by 酷游ku119为什么进不去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